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膝蓋偶爾就會痠軟無力,上下樓梯也會非常吃力嗎?膝蓋疼痛的原因很多,比較常見的症狀是因為軟骨磨損、關節退化導致的疼痛,在網路收集資料的時候經常看到「關節退化」與「軟骨磨損」,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嗎?本文將針對關節退化與軟骨磨損進行詳細的比較與說明,並說明膝蓋關節術後保養及退化性關節炎預防方式。

關節退化、膝蓋軟骨磨損有哪些症狀?

退化性關節炎中包含膝蓋的軟骨磨損症狀,因此兩者的症狀相似,以下從初步至嚴重症狀依序整理:

  • 痛感持續至少3個月
  • 通常為深層「痠」痛感,而非刺痛感
  • 一早起床腳步僵硬
  • 無法久站或走久
  • 活動時膝蓋會有喀喀聲響
  • 關節活動受限,如無法舉手
  • 膝關節有腫脹情形,腳無法打直,嚴重會變形或O型腿
  • 大腿肌肉萎縮、長骨刺

為何膝蓋的軟骨會磨損?關節退化、軟骨磨損原因

膝軟骨磨損常見原因:

  • 無適度運動,軟骨無法從關節易攝取養份
  • 體重增加:因軟骨是緩衝關節直接碰撞,如體重過重會導致過度軟骨磨損。
  • 肌力下滑:運動量不足導致肌力下滑,使關節無法支撐,以致軟骨磨損。
  • 代謝下滑:與其他組織相同,軟骨會排除老舊細胞並增生,但如代謝減少,軟骨增生無法追上損傷的程度。

膝關節退化常見原因:

  • 老化
  • 外傷:曾經骨折等外力受傷。
  • 姿勢不良:平常生活姿勢錯誤導致。
  • 工作勞力:從事激烈運動,或者經常搬運租中的工作。
  • 體重過重:體重壓力膝蓋難以支撐。
  • 軟骨嚴重磨損

如何檢查膝蓋軟骨是否磨損?5種常見檢查方式

一般而言,醫院會採取的膝軟骨檢查方式有5種:

膝軟骨檢查方式

說明

體檢及病史

曾經有關節受傷的紀錄,疼痛為位置於關節地方,且已經有3個月的「深層痠痛」的感覺,而非發炎的刺痛感,就可以推測已有軟骨磨損的情況

超音波檢查

超音波檢查可以檢視膝關節是否有積水與積血現象,及淺層的軟骨缺損範圍程度

X光檢查

可以透過X光檢查膝蓋關節處縫隙是否有變窄,而縫隙變窄表示軟骨的空間變少,但如果X光檢查能夠看得出明顯的變化,代表已是較嚴重的軟骨缺損,需立即接受相關治療

核磁共振檢查(MRI)

MRI為非侵入式的精密檢查儀器,因設備昂貴,故在前面幾種診斷方式很不清楚的情形下,才會採用核磁共振檢查

關節鏡檢查

關節鏡為侵入式檢查,需手術開3到4個孔,直接進入關節診斷或處理,必要時才會採用,需依照初步檢查的診斷,才能進行後續治療的評估,詳細診斷請依照醫生判斷為主

關節退化、膝蓋軟骨磨損治療方式

如果有前述所說之症狀,代表膝蓋已經亮起紅燈,提醒目前的膝蓋健康狀態,建議盡早給醫生診斷,而常見的軟骨治療方式有以下幾種:

治療方式

說明

自體細胞層片

軟骨細胞完整增生以提供移植使用,以改善關節退化及軟骨缺損

生長因子療法(PRP)

關節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,以修復組織減緩疼痛

馬賽克鑲嵌術

移植非負重區軟骨至磨損區域,手術難度較高,且軟骨無法增生

玻尿酸

玻尿酸注射主要以潤滑作用,無實際治療效果

人工關節

將整體膝關節換為金屬或塑膠材質,術後疼痛感較重

膝軟骨磨損還能「再生」嗎?認識細胞層片療法

「軟骨磨損」是「退化性關節炎」的先前症狀,也是退化性關節炎的主因,因此如果提早發現有「軟骨磨損」的症狀,並不是只有更換人工關節一種選項,能夠治療的選擇會較多種,像是可以透過由三顧公司引進的「細胞層片」療法治療,及早治療,以延長膝關節的使用年限。三顧股份有限公司為台灣獨家細胞層片技術與GTP實驗室,與國際大廠合作,擁有多例膝軟骨細胞治療實績,通過多項安全檢查,僅為守護患者找回更好的膝生活。

衛生福利部針對細胞治療的《特管辦法》,從 2019 年 12 月 18 日正式通過以來,應用在無數膝蓋軟骨缺損的病患,至今已經上線兩年。

細胞層片療法分為兩階段,來重建病人受損的膝蓋關節。第一階段是透過膝蓋關節鏡手術,採集非負重區的軟骨細胞,然後送到細胞製備場所,接著進行軟骨細胞層片培養。因為採集的是非負重區域的軟骨細胞,平常在活動時不會使用到,所以取下後,膝蓋功能不會有任何的影響,術後基本上可以馬上自由活動,如果有住院的話,也只需兩、三天就可出院。

三到四週後,當層片順利培養出來後,接著就會進入第二階段的手術,醫生會用軟骨細胞層片完整覆蓋住缺損的位置。手術後病患需要四週的時間,細心保護膝蓋,穩定住剛植入的軟骨細 胞層片,之後就可以慢慢恢復運動。

膝蓋軟骨治療後有哪些注意事項?

如您選擇以手術治療膝蓋軟骨磨損症狀,尤其是「膝軟骨細胞層片療法」,術後返家時請注意以下事項:

  • 接觸傷口前需洗手。
  • 傷口消毒須由內向外單一方向擦拭,不可來回擦拭,消毒範圍約傷口向外約5cm,並避免將傷口暴露於空氣中過久。
  • 每天換藥一次,但若有血水滲出、淋濕等,就需立即更換,洗澡盡量採擦澡。
  • 每天執行醫院教導之復健運動。
  • 行走使用助行器,直到醫師認為可不使用為止。
  • 長期下床活動後,需抬高患肢並冰敷,以利末梢循環所導致的腫脹消腫。
  • 須經醫師認可後才可執行:開車、半蹲、提重物、走遠路、爬山。
  • 術後日常生活中,如有感冒或需看其他疾病時,請主動告知該科醫生,有接受過膝蓋軟骨手術,以利醫師用藥。
  • 如傷口長期未痊癒,甚至紅腫疼痛,或持續發燒超過38.5度,滑倒或撞到膝蓋,即需立即返診。

膝蓋手術後吃什麼可以幫助復原?要吃保健食品嗎?

術後雖然已恢復膝蓋之功能性,但建議長期攝取較為營養的食物,以延緩未來的關節退化問題,而術後飲食原則應以葷素搭配得宜、清淡飲食為主。

保健食品並沒辦法改善軟骨流失與增生,僅能當作保養使用,不能當作醫藥來使用,建議回歸天然的均衡飲食搭配醫生的醫囑為更好的方式。如有長期的關節疼痛,請務必儘早的尋求醫師的協助治療,千萬別認為保健食品可以改善一切!

飲食建議:

  • 蛋白質:以促進傷口復原能力,可多吃乳類、蛋類、瘦肉等優質蛋白。
  • 脂肪:減少脂肪的攝取,肉類每日應控制在150g-200g的攝取量為最佳。
  • 鈣質:為術後不可或缺的營養素,如:起司、小魚乾、黑芝麻等。
  • 維生素A、B、C、D:組成膠原蛋白,維持上皮組織健康,增進鈣質吸收,多補充維生素有益於傷口修復,如:蔬菜、水果。
  • 飲品:建議飲用牛奶、魚湯、銀耳湯等有營養的飲品,減少或避免含咖啡因及含磷量偏高的飲料,例如咖啡、可樂等,影響鈣質吸收與利用。

術後攝取足夠的營養,可加快肌肉重建與增強骨骼,讓術後恢復更加順利。需注意,凡事適量攝取,過多無益,可能反而適得其反。

膝蓋手術後可以運動嗎?

過去大家都認為手術後就要靜養、不要動,以防傷口損傷等等,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!適度運動以維持肌肉量與肌耐力,使關節周圍的肌腱強壯,維持關節活動度,也可避免失去平衡感;因此建議術後一定要實施復健,加強肌力的鍛鍊,以利術後的復原速度。以下提供幾種復健姿勢供大家參考,實際復健方式請以醫生診斷為主。

  • 復健一:3/4椅子踮腳法

    坐3/4椅子,腰背打直,手扶椅兩側,踮起腳尖停留,再勾起腳跟停留,各10秒放下,重複10次。

  • 復健二:90度伸展法

    保持坐姿,腳呈現90度,向上抬升至腹部高度停留,腳再向前伸直停留,各停留10秒,再換腳。

  • 復健三:側躺抬腳法

    側躺瑜伽墊,並將接近瑜伽墊側之膝蓋略彎,以保持平衡,再將患側腿向上緩慢抬升,緩緩放下,重複5分。

    不過不可過度運動,否則適得其反;應採循序漸進方式進行,以避免受傷。此外,如膝蓋感到身體不適請立即詢問醫生,或是以醫生叮囑之復健法執行。

少動就能降低膝蓋磨損的風險嗎?膝軟骨磨損還能運動嗎?

軟骨磨損是膝關節退化的主因,然而軟骨磨損的3大原因是:體重增加、運動不當、肌力與代謝下滑。針對運動的部分,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少走點路、少爬點山,減少軟骨磨損機率,膝蓋就可使用比較久,但這個觀念其實並不正確!規律適度的運動是必要的,適當的運動除了能減輕體重、降低關節負荷、減少關節軟骨的磨損,也能提升肌力、保養膝蓋。

日常建議選擇對膝蓋低衝擊性的運動,在爬樓梯、登山時因為在走路過程中對下肢會產生衝擊,尤其是在走下坡時,要更加留意。可以搭配護膝、使用登山杖等有支撐力的物品輔佐,採用 S 形走法,以降低膝蓋所承受的衝擊力。

若膝蓋有感受到疼痛,記得要適度休息,不要強忍著疼痛,並依自己的身體狀況,減少運動量或是暫停運動,尋求醫師的協助。

怎麼預防退化性關節炎?保養膝軟骨3招

直抬腿運動

平躺於床上或地面,將你的腿部抬起,1天3次,1次各15秒。

深蹲運動

深蹲有助於腿部、臀部肌力的訓練,可以讓下半身關節更加穩定。深蹲動作首先是讓身體直立,雙腳距離與肩同寬,腳尖向外張微開 15 度。上半身挺直,然後把臀部往後坐,下蹲到無法繼續往下。

營養均衡攝取

  • 優質蛋白質,豆腐、魚類、雞肉、納豆等等都是優質的蛋白質,多加攝取這些優質的蛋白質,可以增進肌肉的健康、達成關節保養的作用。
  • 膠原蛋白,比如:豬腳、雞腳、鮭魚、於皮、比目魚等等都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。
  • 維生素D,菇類、肝臟、牛奶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,有助於我們吸收、利用鈣質,也有支撐肌肉的作用,可謂「骨頭的強化劑」。

除了營養的攝取,最該注意的是熱量、體重控制,這樣一來,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也可以在其能夠負荷的範圍內。此外,想要預防軟骨磨損的話,在平時也要盡量避免可能對膝蓋造成傷害的動作,如翹二郎腿、長時間久站不動、蹲著、跪著、盤腿等,同時減少穿高跟鞋,讓膝蓋承受過大的壓力。

經過上面的說明,大家是否更了解膝蓋保養、術後護理資訊了呢?需注意的是所有治療皆非永久性治療,透過復健以及搭配正確之生活習慣(如運動方式、減重、飲食、熱敷等),並定期回診並觀察其恢復程度與狀態,才能延長膝蓋的使用期限。